2015/02/20

舌燦蓮花

  步出家門,我頂著冷風踽踽獨行,這是個星期六早晨,商家雖開著,路上卻沒多少人煙,幾隻鴿子在長椅下逡巡,期待哪個人坐下玩起麵包屑。

  巴黎的世貿展館離我家不遠,步行只要十五分鐘,去程是微微下坡,不消多久輕軌列車便會映入眼簾。當我走近園區時,一輛輕軌剛好停了下來,車門一開,滿滿的青少年旋即湧出,跟幾名牽著唱唱跳跳五六歲兒童的家長,一同步向園區入口。

  直到走了一大段路我才意識到隔壁館「巴黎動漫展」的海報,我則岔開人群走進了「語言博覽會」的會場。

  如果不是以前寄宿家庭的小妹妹來替他們學校顧攤位,我壓根不會知道這個展覽的消息。

  學德語這個想法打從一兩年前就出現在腦海中,一方面在經過法語的經驗後,對語言學習進程、方法已心裡有數,再學一個歐語的門檻已大幅降低,另一方面因為博士指導教授是德國人,自己研究的領域德國又是大宗,因此有生涯規劃上的需求。但想法擱置了一陣子,直到一個月前才下定決心。

  以我當前的情況,要去德國上語言學校並非易事,無論經濟上或時間上都難以安排,自已又已經找到學習步調合適的課程,因此我其實不太需要這語言博覽會所提供的資訊或服務。不過,既然是免費入場,趁著星期六出太陽,姑且來逛逛。

  趁住家小妹妹在忙,我在會場內四處遊蕩。我走到演講區,正好有個專業口譯員正在介紹自己的職業,便佇足傾耳而聽。很早就知道這是專業度相當高的工作,由於口譯著重臨場應變能力,工作時往往處於高強度壓力下。會議同步口譯尤其困難,試想講者滔滔不絕演說之際,口譯員必須一邊接收新資訊,一邊將舊話語用另一套邏輯思緒輸出,逐字句照翻是不可能的事情,掌握、揣摩講者的大意,再用契合的方式複誦,才是正途。

  這天分享經驗的口譯員為歐洲議會口譯中心主任,各位能想像歐洲議會開會時23種語言對翻的情況嗎?在這種場合,會有23個口譯室,每個口譯室負責輸出一種語言,也就是說口譯室裡的那三四個人,理論上加起來要懂22種外語!當然,並非所有口譯室都能涵蓋所有語種,因此便出現接力翻譯的情況──口譯員甲先將A語言翻成B語言後,再由口譯員乙從B翻成C語言。因此,口譯員甲的表現不僅會影響到所有聽B語言的議員,連聽C語言的責任都落到了甲身上,致使壓力更上一層樓。

  除此之外,口譯不只是職業,更是生活態度。敬業的口譯員必須要廣泛閱讀涉略各方面的知識,更要無時無刻關注時事動態,因為任何形式的資訊都有可能在最意想不到的時刻派上用場。沒有接觸,不可能了解各行各業的箇中術語,詞彙能力只是基本,有宏觀的理解才能翻譯得有聲有色,唯有高度的自我要求,才能讓信達雅名符其實。

  一眨眼,45分鐘過去了,我舉起手,口譯員將目光擺到我這來。

  「請問您有遇過外語聽得懂,卻因為不知道如何用母語表達而翻不出來的經驗嗎?」我問。

  「當然有,而且還不算少數。」他回答。

  「那哪個比較多?是理解上的障礙?還是聽得懂卻不知如何表達比較頻繁?」

  「嗯,我並沒有真的去注意何者比較常出現,我會說兩個都有,兩者都差不多,但對我來說,後者總是會讓我耿耿於懷。我會覺得很不甘心,覺得自己應該要有能力找到一個適當的詞語去解釋這個意象或概念,我會覺得我錯過了好好運用自己母語詮釋事物的機會。」

  「會這樣問因為我有個做口譯的朋友,她曾說過,翻不出來往往不是外語不夠好,而是母語太糟糕。所以我想再請問一下,您有沒有因為學習外語發生母語能力退化的情況?因為我本身是外國人,然後個人經驗就是如此,我覺得這種情況幾乎無法避免......我換個方式問好了,既然母語對口譯來說如此重要,請問您是怎麼維持母語能力的?」

  「非常好的問題。我剛剛有提到,我不建議各位去國外讀口譯,儘管外語能力會大幅進步,但相對來說,使用母語的機會變少很多;如果你們對自己母語能力有信心,那就沒問題,否則,保有精良的母語能力絕對是口譯人員最重要的課題。這要從生活方面做起,平常習慣用的那些字就是口譯時會反射動作想到的那些字,不常用的字詞久了就會被遺忘,因此,我個人無論何時何地對談時,絕對不會去用『東西』、『那個』、『傢伙』等意義含糊不清的字,能精確就要盡量精確,有專門的詞就要去用它。」

  他繼續說:「您剛剛如果有仔細聽的話,會注意到我也很愛用同義詞,同樣內容換句話說用不同的方式去表達,這不是在賣弄,這是一種自我訓練,因為平常口語練習越頻繁,進口譯室時的語言工具才會完備。此外,我剛剛說過大量閱讀,我會選擇筆法符合我的職業需求的書來讀,吸收的用字遣詞都是母語能力的一部份,甚至一直到現在,我都還會準備筆記本,每聽到或看到實用的字、詞、句子或是俚語就記下來,有空的時候拿出來複習,因為若不這樣做,我的語言工具就會萎縮,我的翻譯就會不流暢,我的詮釋就會不夠到位。」

  這番回答無疑是醍醐灌頂。我想起剛上高中去義大利旅遊時,曾經有個長年旅居義大利(好像是十三年)的伯伯替我們解說烏菲茲美術館的作品,解說內容當然已記不得,留下的唯一印象,是明明一般字詞即可形容的概念,這位伯伯往往找不到字表達,我本來以為母語能力沒這麼容易丟失,是語感先天較弱的人不在說話藝術上鑽牛角尖才會如此,誰知道今天我也落得相同窘境。

  中文能力退化是留學生的共同病徵,這也是為什麼我堅持繼續寫網誌的原因,我相信定期的文字練習能重新賦予淡化的語感幾番色彩,但看到口譯員如此認真地維持高檔母語能力,只覺相形見拙、自慚形穢。其實閱讀、口說、筆記、複習都是學外語的基本功,同納語言範疇,誰說不能應用在母語上呢?

  在一片掌聲中,口譯員簡單點頭致意。過人的不是翻譯八國語言的能力,不是學外語只消一兩年的天賦,而是對唇舌藝技追求完美的敬業態度。


2015.02.20 Paris Boucicaut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雖然你不認識我
不過學長在一中時我看過學長很多次
希望學長多寫一些 真的是很好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