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21

近代法國學運─反初雇契約(CPE)抗爭事件

原文發表於PTT

--
  寫這篇文章的動機是看到不少反對罷工罷課的聲音。曾經我也是對罷工行動不置可否的人,但現在若以台灣的視角來看,那肯定是鷹派中的鷹派。有人會說我偏激,我只是覺得團結力量大。

  愛罷工肯定是鄉民對法國人既有的刻板印象之一,的確。作者長年旅居法國,各式各樣的社會運動也看了不少,今天無法到場,只能鍵盤響應,傳達所見所聞。我選的是反CPE抗爭事件,一來這是學運,性質與本次事件有些相似,二來個人與此運動有間接的接觸,了解較深。

  文中細節大多來自法語維基百科,因為出處記載頗為紮實,我想資料可信度滿高的。但我只是個小小物理學家,缺乏社學科學專業訓練,如有錯誤還請多指教。

  我不想說服任何人說罷課就一定是對的,我只想分享這則近十年來法國最有規模、同時也是成功的學運給大家。每個人心中自有一把尺,該怎麼度量,只有自己最清楚。

  最後,版權沒有,轉錄不究。

--
反初雇契約(CPE)抗爭事件


導火線

  2006年一月,由於年輕人失業率居高不下(23%),遠高於社會平均(9%),法國當時的右派政府為增加年輕人就業機會而草擬了一項新法案。立意在此:賦予企業用人彈性以減少企業徵才、勞工尋職的時間,從而達到降低失業率的成果。

  新法條創造了一種新的工作契約,叫CPE(contrat première embauche),字面翻譯為「初次雇用工作契約」,不過適用對象不限於社會新鮮人。此CPE和普通工作合約(CDI)最大差別在於試用期,CDI試用期(période d'essai)一個月,在此之後法令保障勞方,使資方不得任意解約。CPE的試用期叫作「磨合期(période de consolidation)」,為時兩年,磨合期間公司如果不滿意可任意解約,磨合期過後一切則同CDI。

爭議點

  法律立意是希望企業選材不要猶豫太久,看到好的就趕快招進來,反正有時間慢慢磨合,真的不行大不了解約再尋。可是若仔細看,一來此法賦予雇主無條件解約的權力,二來磨合期不可在不同公司間折抵,同時CPE的適用對象亦無詳細規定,雇主大可用CPE的權限聘用大量免洗勞工。換言之,年輕人永遠在換工作的惡夢有可能上演。

  學生無法接受,走上街頭。

抗爭

  法令於一月提出,學生團體2月7日首度上街,各城市遊行人數介於數百人到40萬人之間(法國人口約6500萬,想和台灣作比較的話就除以3吧),某些大學已經出現罷課情形。2月18日,各地學生代表會面,成立全國學生抗議指揮中心(coordination nationale d'étudiants)。

  到了3月7日,各大城市再度連線遊行示威,參與人數估計在40萬至100萬人間。此時計已有包括索邦大學(全世界歷史最悠久的大學之一)在內的39所大學進入罷課停擺狀態。所謂罷課,不只是學生拒絕到堂聽講,而是全面癱瘓校務的行動:囤積糧食物資,用課桌椅、廢棄物把建築物出入口堵死,把自己關在裡面,同時阻止任何人進出;或是組織糾察隊管制校門,阻止其他人去上課。

  接著抗議活動持續擴大。3月16日,警方估計示威人數為44萬人,主辦單位則宣稱有80萬,此時已有不少高中生加入。隔天,政府嘗試與學生代表談判,但反方堅持廢除法案,沒有協商空間。2006年3月18日星期六,學生團體串聯了160個城市,成功號召53萬人(主辦單位數字:150萬)上街。之後,其他行業開始響應學運:3月28日,各工會力挺學生串連罷工,參與人數估計在100到300萬人間;一週後4月4日再一次,32個城市的大眾運輸癱瘓,同時有1/4到1/3的各級學校受到衝擊。

表決與落幕

  這條CPE法案早在2月8日就被眾議院(Assemblée nationale)表決通過(挑燈夜戰過的),也就是第一次示威之後隔天。依照法國的制度,新法案必須要送到參議院(Sénat)複決後再送回眾議院三讀。法條3月9日三讀通過,預計3月31日起實施。反方申請釋憲,儘管大法官會議30日裁定法條並無違憲,但因抗爭越演越烈,時任總統席哈克立即召開記者會,保證政府將馬上研擬補救措施。十天後,時任總理de Villepin讓步,主動撤銷法案,事件宣告落幕。

學生組織

  法國許多示威活動往往由特定政黨或其附屬團體所規劃,有些則不然,此事件屬後者。儘管其政治立場與左翼十分貼近,「全國學生抗議指揮中心」並非由特定黨派所指導。當然取得全國關注之後,立場相近的社會黨、較激進的工人連線等均表達支持態度,並且肩並肩走在遊行陣列間。

  抗爭活動期間組織方式如下:由全國指揮中心召集各大學代表開會作出決議,之後以學校為單位作動員(遊行、罷課、封鎖)。儘管領導團隊沒有政治經驗,行動規劃仍頗有組織。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同意領頭羊的決定,比方說針對封鎖校園的行動,許多學生表示不參與罷課活動者理應當有持續進修的權利,指揮中心內部為此分為鷹派和鴿派,彼此的仇視與辱罵我就不提了。此外,法國本來就有兩個全國大學學生會,本來就是訴求管道,現在再加上臨時性質的指揮中心,三方意見相左而相互攻訐的情況一直都存在。

法國社運的遊戲規則

  跳過歷史不談,今日法國社運有三大要角:訴求方(往往是勞工、學生、利益團體)、受方(通常是資方或政府)以及媒體。

  多數社會運動均遵守下列遊戲規則:訴求方發動示威(或罷工),隨後兩造談判,談判籌碼取決於示威規模,若談判破裂便發動新一波示威重新衡量雙方籌碼。當然訴求方越鬧越沒力的情況也不是沒有。

  在抗議事件中,媒體的角色不只是提供大眾資訊,更是雙方辯論的平台。與台灣相比存在兩點根本性的差異。一為政論節目模式,邀請等量正反方是常態,無一言堂,主持人的工作就是讓兩方吵起來後想辦法維持秩序。二為專訪,法國新聞台、廣播電台常邀請部長、民代、政治人物抑或利益團體代表作一對一訪談,10分鐘淺談到2小時深訪均有。主持人通常扮演詰問角色,以尖銳的問題攻擊,端看受訪者如何辯護。

社運中的媒體

  反CPE抗爭中當然也有許多非理性的行為,比方說封鎖校園的學生破壞公物,比方說學生臥軌試圖癱瘓交通,比方說示威期間發生的警民衝突。法國媒體當然也有不同立場:三大報裡頭世界報為中左、解放報屬左、費加羅報偏右;較大電視台中,France télévision屬公營企業無顯著政治立場、TF1偏右、Canal+偏左、M6又更偏右。各家立場分布頗為平均。

  我無法提供各家媒體對CPE事件各是採取什麼態度,但肯定的是挺政府方的媒體一定不會讓暴力民眾太好過,而挺訴求方的當然也會把焦點放在政府的傲慢上。個人認為,若不扭曲事實,若各家勢力旗鼓相當,這一切皆可接受。

總結

  反CPE抗爭旨在要求政府撤銷不合理的初雇契約法案,為近十年來法國最大規模的學生運動。其成功因素不外乎是得到社會一定程度的支持作後盾。癱瘓校園的激進行為自然是被嚴加譴責,但大眾沒有忘記政府的荒謬政策有過之而無不及。

  台灣今日之社會風氣或許不宜偏激的社會運動,但在關廠工人連線臥軌事件中,我們仍可見到有人開始認同體制外正義的觀念。衝撞體制的人越多,越能凸顯體制本身的荒謬,越有機會讓更多人頓悟。同樣的道理,正方也請多出聲音,不要整天哀怨沉默螺旋。自己的權益要自己爭取,自己的國家請自己救。


2014.03.21 Paris Boucicaut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