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16

可樂隨想

  談談兩則與可樂有關的趣聞。第一則與行銷有關。

  最近可口可樂在包括法國在內的幾個國家玩起了新的行銷手法,不知是哪個傢伙想到在包裝上印一些不一樣的字眼,諸如「與朋友分享」、「與家人分享」、「與鄰居分享」等等。有天吃飯,坐我對面的同事舉著包裝印有「與Arnaud分享」的易開罐被我瞧見了,讓我不自覺傻笑了兩聲:竟然還有這種的!

  這策略相當精明,幾個星期來我已經從不同朋友口中聽到相關的討論。當然,沒有人真的跑去大賣場在汪汪可樂海中找印有自己名字的罐子,但眾人皆異口同聲的表示這是個有趣且討喜的行銷策略,至少他成功創造了話題。

  只是再怎麼樣也不可能顧到所有的名字,歐美語系人名重覆率較高,但總仍存在稀有者。如何選擇印在罐身上的名字變成了個值得思量的課題。

  「我問你,如果今天你是可口可樂的行銷經理,然後你負責這個姓名宣傳專案。你會怎麼做?呃,讓我們簡化一下,就說…假設今天要你選30個名字印在罐子上,你會怎麼選?策略是什麼?」一天午餐時我問同事。

  「你的目標是什麼?要讓利益極大化嗎?還是有其他目的?」

  「嗯,這麼說好了。就假設,可樂的銷售量可能會因為選了不同的名字產生些許改變,但這差別非常非常小,幾乎可忽略;同時也假設包裝樣式多對生產線帶來的額外成本可忽略。然後你是行銷經理,想讓策略符合什麼樣的條件完全操之在你,由你全權決定。這樣你會怎麼選?」我補充。

  「喔,那這樣的話,當然就是把可樂消費群的年齡層抓出來,就說15到35歲好了。然後去調查這年齡層間最普遍的名字前30名,然後按照人數比例生產包裝上印有該人名的可樂。」同事回答。

  「那如果今天可樂是六罐六罐包在一起賣,然後你有30個不同的人名,你會怎麼包裝?隨機嗎?」

  「嗯,就隨機吧!」

  「所以有可能有人買回家打開發現六罐都是Arnaud囉?」

  「這機率太低了。不然你說,你的策略是什麼?」

  「我啊?我會選15男15女,當然是可樂消費年齡層的各前15名,然後每個人名都生產一樣多罐。包裝的時候把15男分成五組、15女也分為五組,然後每個男生組都要跟每個女生組配到對,於是這樣就有25種組合,也就是說消費者買的時候可能會看到Arnaud、Henri、Philippe跟Marie、Sylvie、Delphine或是其他12個女生聯誼,但Arnaud一定總跟Henri和Philippe混在一起,Marie也只跟她的好朋友Sylvie還有Delphine去聯誼。最後這25組當然也得生產得一樣多。」

  「你真龜毛……」同事笑著搖搖頭。

  「你不覺得這樣有種對稱的美感嗎?」

  「呵呵……」

  當我問實驗室裡的其他同事時,所有人都採用了按照人數比例加隨機包裝的策略,完全沒有人提出有創意的方案。看來只有我有這番莫名其妙的小小偏執,有點失望。

  第二則可樂趣聞則與科學有關。

  有天友人提到前日參觀巴黎科博館(Palais de la découverte)時所見之一則實驗。實驗者將可口可樂與可口可樂zero兩易開罐放到大水缸裡,結果正常可樂沉下去,可樂zero卻浮了起來。實驗者表示,這是因為正常可樂裡面有糖的緣故,有糖所以比重較大,而水的比重恰巧介於兩者之間,導致了一浮一沉的結果。

  我把結果告訴實驗室的同事們,有人不相信,正巧實驗室飲料販賣機兩種可樂皆有賣,於是午餐完後,兩名富有實驗精神的無聊男子便充當「流言終結者」著手進行驗證的工作。實驗室茶水間有個透明大水壺,加滿水後噗通兩聲,紅色和黑色的易開罐先後被扔進了水壺中。

  紅色的浮在水面上,黑色的則停在正中間,一動也不動。

  兩人傻眼,一時說不出話,尤其是那黑色的可樂zero,桀敖不馴地橫躺在水壺中央,彷彿在嘲笑實驗失敗的物理學家。我用手指戳了戳罐身,紅罐依舊浮在表面透氣,黑罐則載浮載沉、遊移不定,直到兩分鐘後才決定浮出水面。清水濺得吧台到處都是,兩人的雙手濕漉,像剛洗完碗的模樣。

  茶水間一角另有三名女學生目睹了這一切──從販賣機到透明水壺到噗通再到不語,她們瞇起眼,狐疑地瞧著我們的幼稚把戲。如果今天是在魚缸前模仿金魚時開時闔的圓嘴,或許沒有人會見怪;但兩個人趴在水壺前忘我地觀賞可樂罐要沉不沉的場景,我想任誰都是頭一次見到。

  「看來實驗失敗了,結論是你的論點是錯的。」同事一邊將可樂罐戳回水中,一邊對我說,若有所思。

  「真奇怪……」我喃喃自語。

  「我有個想法,我覺得丟進水裡前搖一搖應該可以浮比較快。但我不懂的是為什麼黑罐子一開始是停在中間,之後卻浮起來了?也許溫度會影響也說不定。」

  「真奇怪…」

  於是隔天我們又買了兩罐可樂重做實驗。這次,同事先使勁搖了搖黑罐子,但顯然並沒有對沉浮的速度造成太大改變,而紅罐依然悠悠哉哉地在水面上曬太陽。此時我靈光一閃,用易開環壓出一個極小的細縫,可樂罐發出微弱的滋滋呻吟,彷彿在叫:「你怎麼可以這麼做!不!」然後咕嚕咕嚕,它終於沉到了水壺底,像隻圓筒狀的金魚,開口還不時吐出小氣泡。

  「哇哈哈哈哈哈!終於沉下去了吧!」結論是顯然巴黎科博館做展示實驗前對罐子動了些手腳。

  「流言終結者最後總愛用C4把實驗器材炸得稀巴爛,真可惜我們沒有C4可以慶祝。」同事幽幽地說。

  「沒關係,我們有可樂。」喀啵!嘶嘶嘶嘶嘶嘶……「乾杯!」


2013.09.16 Paris Boucicaut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