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27

凋零的第四權

  以前高中時,學生午餐是委託校外廠商辦理的。中午,卡車會將烹調好的菜餚裝箱送至學校,值日生再到川堂將伙食領回。

  一日,我聽到廠商間的對話:

  「啊這青菜怎麼炒得這麼油?」一位穿圍裙的阿姨看著四十人份的炒時蔬,皺著眉頭說。

  「沒辦法啊!不油的話學生就不愛吃了。」她的同事無奈地回答。

  事實並非如此,現在口味重油鹽的人畢竟是少數。前日方聞他班學生向阿姨抱怨菜太油,班上同學亦感嘆菜色每下愈況。但學生的感覺似乎無法上達,而廠商就在半猜測半實驗的情況下誤解,朝極不健康飲食的方向走去。學生倒胃、廠商皺眉、食材浪費,沒有人是贏家。

  這就是台灣媒體與閱聽人的現況。

  蘋果日報的成功徹底改變了台灣的傳播媒體。這份2003年才進入台灣市場的報紙靠著「直」成功開拓了自己的市場,旋即與舊三大報平起平坐。所謂「直」,即露骨的文字與聳動的標題;所謂「直」,即滿足彩迷的分析數字與鉅細靡遺的統計圖表;所謂「直」,更是鹹濕的圖片與駭人聽聞的故事。2003年以前台灣尚未出現專職的八卦小報,而黎智英只是去開發了任何社會都潛在的超大市場,因此蘋果日報的成功完全不是偶然。只是,台灣人誤以為只有八卦報的市場才是市場、只有蘋果日報的閱聽人才是閱聽人。傳統三報競相模仿黎式風格,君不見仿蘋果之鮮豔配色與全彩印刷,以及「文字為重」過渡至「圖文並茂」的轉變,更別提副刊的沒落。

  這幫被黎智英牽著鼻子走的不只是平面媒體,壹傳媒所引入之嗜血以及視覺導向的概念如今也已壟斷螢光幕。首先出場的是「壹週刊新聞」,由於八卦雜誌善於挖掘有新聞價值的題材,於是沒有影像畫面的電視台便以翻拍壹週刊做為報導的權宜之計。緊接著,有了壹週刊新聞的前例,那「蘋果日報新聞」、「Youtube新聞」、「行車紀錄器新聞」、「Facebook新聞」、「PTT新聞」自然也無可厚非了。誰會知道Youtube普及化竟造成了電視媒體沉淪呢?

  台灣媒體欠缺國際觀早已不是新聞,但若連芝麻蒜皮也能躍上電視螢光幕、整人短片也能當一分半鐘的新聞耍,那閱聽人不禁要問,傳播界高層是否皆為目光如豆的井底之蛙。相信沒有人愛看坐擁六十後宮的李宗瑞或黃皮白骨的林書豪奪去大半新聞版面,但新聞台們卻寧可自甘墮落,擁抱蘋果的「直」,堅守午餐廠商與高中學生間的誤會。此時此刻,台灣正被褪去文化的袈裟,而媒體記者這些社會化妝師卻執意替之裹上膚淺的糖衣,是以社會仇富卻拜金、理盲又濫情,棄公義於不顧、置道德於市儈。今日之台灣,有付諸流水的百年大計,有落後五十年的勞工待遇,有岌岌可危的全民健保,有烏雲罩頂的言論自由,而檯面上卻只見各式花拳繡腿,普羅大眾怎能不痛心疾首?

  視覺導向並不完全是壞事。比方說,虛擬攝影棚的使用讓統計圖表栩栩如生,壹電視於總統及立委選舉其間的動畫展示即為絕佳範例;又,現今氣象播報採用的互動式螢幕亦彌補了口語解說的不足。但媒體人不該捨本逐末,放任光彩奪目的綜藝化新聞於眾目睽睽下撒野;閱聽人不該姑息養奸,勇敢地拒絕八卦小報式的阿諛。今天要是學生不反應,菜就只會繼續油下去。

  民眾有知的權利,但也有應知的義務。知的權利,不該成為作賤格調的藉口;而應知的義務,才是促使社會進步的反動。


後記:

  就在本文寫完後沒多久,傳來黎智英決定收手的消息。大家以為要讓的是壹電視,沒想到賣掉的是整個壹傳媒。儘管我不喜歡蘋果,但這消息卻仍徒添惆悵。

  新聞報紙偏頗特定政治立場乃媒體之宣傳本質的必然結果,閱聽人該批判的並非中時傾中或自由偏綠,而是整體傳播界不同立場間的平衡。蘋果日報易主可能致使政治光譜上趨中的板塊瞬間真空,閱聽人將因此侷限於M型化的政治視界。

  另一方面,無論蘋果消失或變質,原文提到的風格衝擊並不會因此改變。引用網路上的一句話:「台灣報業最悲哀的,不是因為一家蘋果日報,而是剩下一份成功的蘋果日報,以及三份不成功的蘋果日報。未來會不會只剩四份不成功的蘋果日報呢?」電視台亦是如此,什麼時候公視的觀眾人數才能顯著提升?什麼時候才有足夠多人意識到今日流於螢光幕上之畫面乃令人成癮的愚民毒藥?

  我不相信台灣沒有好記者,但在傳播界黯淡的未來,似乎又悄悄地熄了一盞燈。


2012.08.27 台中楓樹
2012.11.14 Massy(後記)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