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09

[法國] 鹹鹹的滋味(Salins-les-Bains)

  小時候我就聽說過山裡面也可以產鹽,只是從來不知道怎麼做。如今,在一個阿爾卑斯山邊界的小鎮,我終於看到了這一切,儘管通通都已經是過去式。

  這是八天行程裡最脆弱的一環,所謂的脆弱,指的是因交通而搞砸的高風險。Salins-les-Bains是Jura省境內的一個小山莊,沒有火車站,但SNCF卻有巴士將乘客從某個比較大的小鎮載上山,只不過一天根本沒幾班,錯過了就只能望天興歎。幸好,網路上查到的時刻表並沒有因為聖誕假期而作廢,也沒有因為司機的即興演出而失效,我平安地上了該坐的車,15分鐘後,到了這個再也不能更陌生的地方。

  當初其實只是在整理法國的世界文化自然遺產清單,然後就注意到了位在Besançon旁Jura省的這個景點。話說Jura其實是個頗負盛名的滑雪勝地之一,但在滑雪旺季,我卻反而只對一個無名小村感興趣,抓好交通路線之後,這麼一個順道拜訪就成了定局。

  從西元4世紀開始這個鹽場就已經存在。在Jura地層深處有一段岩鹽結晶,為幾百萬年前海水蒸發所留下。雨水滲進了地下,再流出時就成了溶滿了鹽的鹵水,於是,古早的居民便藉此提煉珍貴的岩鹽。隨著時代的變遷,產量日益提高,但製程卻一直沒有改變:導引進入地下的河水被幫浦重新抽上來後,流入溫室的蒸發盤中。溫室是一間熱騰騰的大屋子,下方有數個火爐,管道將火爐燃燒所產生的熱氣導引至蒸發盤下方,藉此將之加熱,當水分揮發後,所剩的鹽粒即可分裝加工,儘管火爐設有煙囪促進熱氣的循環,但整個溫室基本上還是始終維持在40至50度C。而那些鏟鹽的工人,也就必須在如此溼熱的環境下連續工作10幾個小時。

  火爐從前燒的是木材,近代燒的是煤炭,但無論是何者都改變不了生產成本過高事實,到了60年代,Jura全境類似的製鹽場開始敵不過地中海曬鹽業的競爭,一間間關閉。最後,老製程消失殆盡,只剩下文化遺跡讓人追尋。

  一趟從地窖出發的導覽展示了這一切,一個多小時的參觀看得所有遊客目瞪口呆。導覽的先生開玩笑說,看到鋪滿煤渣的地下室,有人還以為我們要參觀的是礦坑呢!地底下,清水不斷嘩啦啦地從塑膠管流出,工廠已經歇業40多個年頭,使用超過一世紀的水車卻不曾停過。旁邊,有個不起眼的水龍頭,只見導遊將之扭開說道:「每公升330克的鹽,誰要試試看?」

  我伸了一隻手指頭,一舔,點滴在心頭。



[製鹽場]


[地下的水車]


2010.01.08 Paris Masséna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