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3/17

對話

  在台北學了兩個星期的法文,還滿適應的。台北的生活步調較快,人們在馬路旁、樓梯間以及捷運站匆匆疾行,恰好與我平時的習慣相去不遠。也如此,少了一些因為前面情侶走路慢吞吞,而暗暗自心頭萌生的抱怨。

  但也不是每件事都得速戰速決,每天早上起床,我反而喜歡一切慢慢來,沒有壓力。伸懶腰,感受一下今天的溫度,再來決定要穿多少衣服;吃早餐,邊咀嚼邊看早報的時事新聞,對無藥可救的時局和沒什麼程度的文字下一些自以為的註解;散個步,看看各種忙碌或是快遲到的表情,順便找找有沒有漂亮的女孩。噓!別跟我說話!路人的耳語、機車的引擎以及交警的哨音才是一個寧靜悠閒早晨的必要元素。

  學習一個新的語言可以是非常理性、科學的,前提是你必須知道我們的大腦是如何運作以洞悉這些美麗的密碼。想像嬰兒牙牙學語的樣子,聽見聲音然後照本宣科,如此而已,文字只是紀錄,文法只是習慣,就像我們在說中文時,不會去考慮避免使用錯誤的單位詞或句型,也不會先在腦中模擬「寫」出一句話,再把他念出來一樣。

  研究顯示我們在說母語的時候,充分運用了大腦中Broca’s area和Wernicke’s area兩個負責語言的重要區域,然而若是說外語,則Broca’s area的活動相較之下小很多,除非測試者從小時候就開始學這個外語。這個差異很有可能就是為何說外語時得先想一想,而說母語卻有脫口而出的那種感覺一般。如果能越接近嬰兒學習時的那種感覺,訓練自己對會話的反射能力,這對於外語口說方面的進步應該是可期的。

  法語中雖然有許多陰性字陽性字的分野,動詞的變化也比英文要來的複雜,然而其發音有較多規則,甚多與注音符號相仿,坊間甚至有以漢字為音標的書籍,再加上許多字與英文相近,記憶變得更簡單了,學一個等同於學兩個,也因此事半功倍。

  語言不僅僅是溝通的工具,他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藝術,甚至是紀錄人類歷史的工具。細細的品嘗斟酌當中的奧妙,想想,在我們聽來似乎是饒舌拗口的噪音,卻有人認為是竄入心扉的情話,光是這樣就很值得玩味,不是嗎?


2007.03.17 台中美村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