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20

[法國] 萌芽(Saint-Etienne)

  許多拜訪過的法國城市並沒有出現在留法偷閒系列中。有時是因為繁忙,有時只是單純沒有感觸。我已不再逼迫自己為每片足跡打稿,只當不慎流逝的過往回憶為追逐汲營生活的代價。

  但今晚我突然想為一段過往的旅程補遺,那是去年底沿隆河河谷閒晃的第一站,一個叫Saint-Etienne的城市。

  翻開歷史,Saint-Etienne一直扮演著工業城的角色。早期以地利之便(註一)發展紡織業,以製作緞帶聞名;同時發展軍工業製造冷兵器,為法國重要的兵工廠。

  當工業革命的巨輪開始滾動後,一切註定得變本加厲。自動織布機的發明使緞帶產量以指數成長,手工業進化為輕工業,Saint-Etienne稱霸歐洲成為名符其實的緞帶王國;火器越來越在戰爭中普及使得槍支進入生產鏈核心,成為出品大宗;更別提那早在十四世紀就被發現的煤礦,這些羅瓦爾河床下蘊含的豐富泥渣,才是撐起都市半邊天的灰色希望。一座座工寮自平地上立起,一口口鑽探井則往反方向掘去,運輸鐵道與精煉廠爬滿地表,像似資本主義張牙舞爪,這裡的掠奪與壓榨,沒有極限。

  但巨輪總有陷入泥淖的一天。紡織輕工業外移的故事大家都知曉;輕軍火的衰敗與赤字成了勞資雙方永無止境的惡夢;但最要命的當然是煤礦工業。天底下哪裡有永無止境的礦脈呢?一座座深不見底的煤坑總有一天會全部封閉,這又叫過時的工業城何去何從?

  介紹都市歷史的博物館裡頭擺滿了一台台巨無霸紡織機、數以百計的刀劍槍以及各式各樣的腳踏車,但這些大都已成過去式。我步出博物館,站在可瞭望城市的小山丘上俯瞰,煤都特有的朦朧早已不在,晴朗的藍天取而代之,由幾片灰得不懷好意的雲朵妝點,露出乾淨的色調。

  如果Saint-Etienne極欲脫去緞帶、軍火、煤礦的舊裝,那城市另一角那間兩百多年來累積雄厚工業設計基礎、並轉向純藝術與實務應用並重的設計學院,或許是Saint-Etienne的新希望。

  幾十年過去了,礦坑內不再傳來鋤頭鑿壁聲,而代表設計產業的種子,正悄悄地自累積在地表的厚煤渣中萌芽。

  天已黑,但不懷好意的灰雲依舊不肯離去,設計學院內沒有人影,只有自地底鑽出的字母D,靜靜地杵在空地中央。


註一:里昂離Saint-Etienne不遠,而里昂從前盛產蠶絲,為緞帶原料。

附記:《萌芽(Germinal)》為法國作家左拉(Emile Zola)之小說,其題材為礦工生活與礦業勞資不平等現象及衝突。


[從前礦工的號碼牌]


[設計學院]


2013.05.20 Paris Boucicaut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