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1/19

文化迷思 III

6. 議題:巴黎市容

  從前的巴黎只是一座島,那大概是幾百甚至一千多年前的事,少少的人住在塞納河的西堤島上,等到城市慢慢成長便向外擴張,成了今日的模樣。

  由於歷史的因素,走在巴黎的街上四處都可以遇到古蹟,有幾百年歷史的建築比比皆是。這並不是不可能,沒颱風、地震,又緯度高少蟲害,再加上古建築多以石造,建物的壽命自然延長許多。除此之外當地法令規定,所有建築物外觀的整修必須要送交市政府審核則得以執行,這使得整個巴黎,或者至少偏市中心的地方,完全不可能有拆除重建的機會。

  同樣因為法令原因,街上也沒有龐大突兀的商家招牌。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人說,歐洲的城市帶給人較少壓迫感的原因。高樓大廈林立在這裡是天方夜譚,從街上一路望去,建物高度頂多五六樓,天際線極低,行人的視野大增,城市也多了不少陽光及生氣。

  不過撇開這些東西不談,一旦扯上人的行為,情況還是大同小異。比方說,街上常常可以見到狗大便;流浪漢躲在地鐵裡睡覺(因為他們沒有地下道);醜醜的傳單廣告貼在建築物的牆上(這似乎只有中國城附近才這樣);當然還有少不了的嘻哈塗鴉(不過我不曾在古蹟上發現過就是了)。

  巴黎很漂亮嗎?嗯,我想答案可以是肯定的。只是任何城市都有沒有公德心的居民,這當然也是無庸置疑的。

7. 迷思:科技落後

  想到高科技或電腦產業,可能會想到美國跟日本;德國好像是精密工業的代表;而法國呢?好像是香水、時尚跟觀光。

  這是對的,但多數人會以為愛美的另一面就是頭腦簡單,誤以為法國是太平盛世下自傲的孔雀貴族,華而不實且沒有實際堪用的本領,認為其所謂的國力,也只不過是建立在不請自來的鈔票,以及17,18世紀所留下的餘威之上霸了。

  事實上法國的東部產有大量鐵礦,恰與隔壁的德國煤區比鄰,二次世界大戰後,兩國工業進入互惠的關係,以交換礦產促進了彼此的成長,至此使得兩國的重工業蓬勃發展。在法國的這一邊,較具代表性的有高速鐵路技術(TGV)、軍火工業(在台灣比較出名的是拉法葉和幻象)、航太科技(空中巴士以及亞利安火箭)等等。

  不可諱言,法國人是自負了些,但自負表面下的真材實料並非總是不存在。實力堅強卻同時也喜歡吹捧自己的,大有人在。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點是,雖然法國的資訊產業算不上是世界頂尖(電腦、軟體、硬體、影音、通訊技術等等),但時至今日,泰半的法國家庭都已有自己專屬的無線網路。當我同學身為農夫的爸爸每天上網看當日玉米價格的同時,走在「科技」尖端的台灣在這方面的表現,似乎差強人意。

8.  議題:西方與環保

  等我到了法國才知道,原來地球就是被這種人毀滅的!什麼溫室效應(有人說這是冰河期到來的前兆,跟二氧化碳無關,這裡我們就姑且先相信它是人類工業行為的副作用吧!)、臭氧層危機、核輻射汙染、塑膠袋氾濫的問題等等,這些人通通都該各打五十大板。

  像我如此年紀的人恰巧見證了台灣社會在這方面觀念的改變。我還記得國小二年級的時候,班上只有兩個垃圾桶,一個是可燃的,一個是不可燃的;後來不知道過了多久開始有了資源回收的箱子,裝所有可以回收的東西。上了國中,每類的垃圾就開始有專屬的桶子了,一般垃圾、紙、鐵鋁罐、塑膠、玻璃之類的等等,有些時候鐵罐跟鋁罐還要分開。在此同時,家庭也慢慢開始有了改變,大社區的垃圾集中場出現了不同顏色的大塑膠桶,資源回收、垃圾減量的觀念開始蔓延到每個人身上,家裡的垃圾也不再是將東西全部塞到袋子裡就好。等到上了高中,政府開始推動更全面的垃圾分類。大家開始懂得分辨哪些東西可以當廚餘、哪些當一般垃圾;日光燈管、電池等含有毒物質的東西一定會特別處理。在我們學校,甚至有班級擺了九個大小不一的垃圾桶,回收九種不同分類的垃圾。而前一陣子推行的限制塑膠袋政策雖然喊停,但也確實影響了一定數量的民眾,不少人帶著購物袋上街,同樣的道理也出現在免洗筷上。

  環境保護、維護生態、永續發展,在這裡,全部都跟空氣一樣!

  學校學生餐廳發生的場景讓我有點目瞪口呆。麵包、番茄醬、糖、餐巾紙是自由取用的,沒有數量上限,因此你往往可以看到回收餐盤的旋轉台上擺了無數個動也沒動過的麵包或番茄醬包,或是沒用過的餐巾紙在地上飄飄飛舞。餐廳的其他角落,多的是品'嚐一口就嫌不好吃整盤捨棄的挑嘴學生。甚至連班級聚餐(在外面餐廳吃,可以選自己想吃的!),都有同學因為看食物不順眼跟自己的錢過不去!當然這些扯得都有點遠,但是卻也都映證了「浪費」這個客觀存在的事實。(噢!我好像沒提到塑膠袋的事,比起限塑前的台灣有過之而無不及。)

  我還記得在語言學校的時候,有次課堂上正巧討論到這個議題,那時候班上有個挪威人,要知道,北歐人的環保意識是很強的(至少這個人符合這個「刻板印象」),於是她就大大方方地高談闊論在法國如此先進的國家所發現種種不可思議的浪費表現。與其說談論,或許譴責更適合些,我若沒記錯的話,當時其他人臉上都是三條線,幸好馬上就下課了,否則尷尬的氣氛不知要延續多久。

  有人說,在某些國家(例如美國),這與基督教教義有關,既然所謂的食物、日用品等等都是上帝所賜予的,那麼,就有人用得理所當然。只不過我個人持相反的看法,誰家的上帝會叫人上廁所浪費18張衛生紙只因為嫌坐墊髒呢?然而,這種節約的觀念並沒有普植於法國人心中(或許美國也是如此?),卻是不爭的事實。無論是工業革命以來,資本主義消費帶動生產觀念的遺骸,還是因為偷懶所導致的浪費(例如麵包拿三個卻不吃是因為萬一拿太少吃不夠還要走過去拿太麻煩;刷牙時水龍頭懶得關亦是一例),抑或只是純粹想滿足自己的某種程度上的慾望(iPhone超炫!可是舊手機才用三個月而已耶,管他的丟了吧!)。這也或許可以說明在歐美各國,所謂的「環保人士」為何會意見這麼多如此「惹人厭」,動不動就上街示威遊行──因為普羅大眾根本就嗤之以鼻。

  我很慶幸台灣不是一個只陶醉在當下美好的國家,儘管每當學生餐廳出口的餐盤回收台上盡是咬一口的蘋果、灑得亂七八糟的糖和鹽巴、動都沒動過前菜時,我總覺得平常節約的行為好像白痴一樣。下次若有人嘗試說人家國外都很環保的時候,千萬記得:你家七、八月電費帳單創新高都是這些人害的。


延伸閱讀:
文化迷思 I
文化迷思 II
文化迷思 IV
文化迷思 V


2009.01.19 Paris LLG


沒有留言: